## 对偶句特点### 简介对偶是从古代修辞学继承而来的,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。它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、字数相等、意义相关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,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,使语句整齐匀称,节奏感强,琅琅上口,便于记忆,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。### 对偶句的特点对偶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,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:1.
结构相同或相似:
对偶句的上下两句,在语法结构上,要求相同或相似,例如都是主谓结构、动宾结构等等。
例如:
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
;
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
。(都是名词+名词+名词的结构)2.
字数相等:
对偶句的上下两句,一般要求字数相等,体现形式上的对称美。
例如: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
。(上下句皆为七个字)3.
意义相关:
对偶句的上下两句,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,或是意思相同,或是意思相反,或是意义递进、转折等等。
例如:
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
。(意思相反)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
。(意义递进)4.
词性对称:
对偶句的上下两句,相同位置上的词语,词性一般要求相同,这也是为了保持形式上的整齐美观,读起来朗朗上口。
例如:
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
。(“黄鹂”对“白鹭”都是名词,“翠柳”对“青天”都是名词)5.
平仄相对:
在诗歌中,对偶句还讲究平仄的相对,更增添了音乐美感。
例如:
天对地,雨对风。大陆对长空
。(上下句的平仄相反,读起来富有节奏感)### 对偶的分类根据上下联意义的关系,对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:
正对:
上下联意义相同、相近、相补、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,又叫工对。
例如: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
。(相衬)
反对:
上下联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叫做反对,又叫反对比偶。
例如: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
。(相反)
串对:
又称“流水对”。上下联意义相承、相因、相递的对偶叫做串对。
例如: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
。(相因)### 对偶句的作用对偶的运用,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、音韵和谐、表意凝练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主要有以下作用:1.
音韵和谐,读来朗朗上口。
2.
增强语言的气势,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。
3.
使文章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。
### 总结对偶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,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。掌握对偶的特点和运用方法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,也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对偶句特点
简介对偶是从古代修辞学继承而来的,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。它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、字数相等、意义相关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,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,使语句整齐匀称,节奏感强,琅琅上口,便于记忆,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。
对偶句的特点对偶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,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:1. **结构相同或相似:** 对偶句的上下两句,在语法结构上,要求相同或相似,例如都是主谓结构、动宾结构等等。* **例如:** **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**;**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**。(都是名词+名词+名词的结构)2. **字数相等:** 对偶句的上下两句,一般要求字数相等,体现形式上的对称美。* **例如:** **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**。(上下句皆为七个字)3. **意义相关:** 对偶句的上下两句,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,或是意思相同,或是意思相反,或是意义递进、转折等等。 * **例如:** **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**。(意思相反)* **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**。(意义递进)4. **词性对称:** 对偶句的上下两句,相同位置上的词语,词性一般要求相同,这也是为了保持形式上的整齐美观,读起来朗朗上口。* **例如:** **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**。(“黄鹂”对“白鹭”都是名词,“翠柳”对“青天”都是名词)5. **平仄相对:** 在诗歌中,对偶句还讲究平仄的相对,更增添了音乐美感。* **例如:** **天对地,雨对风。大陆对长空**。(上下句的平仄相反,读起来富有节奏感)
对偶的分类根据上下联意义的关系,对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:* **正对:** 上下联意义相同、相近、相补、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,又叫工对。* **例如:** **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**。(相衬)* **反对:** 上下联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叫做反对,又叫反对比偶。* **例如:** **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**。(相反)* **串对:** 又称“流水对”。上下联意义相承、相因、相递的对偶叫做串对。* **例如:** **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**。(相因)
对偶句的作用对偶的运用,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、音韵和谐、表意凝练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主要有以下作用:1. **音韵和谐,读来朗朗上口。** 2. **增强语言的气势,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。** 3. **使文章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。**
总结对偶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,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。掌握对偶的特点和运用方法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,也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。